在上合峰會現場看見非遺「活」起來
天津,這座坐落於渤海之濱、海河之畔的城市,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底蘊,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在上合天津峰會期間,到現場採訪的《巴士的報》記者觀察到許多百年工藝正以創新方式煥發新生。 在峰會新聞中心的非遺互動展示區,曾氏華服第四代傳承人邢書正專注演示盤扣技藝。一根彩繩在她手中靈活穿梭,轉眼間,一枚栩栩如生的蜻蜓造型盤扣胸針便悄然成型。這門曾專屬於傳統華服的精湛工藝,如今已突破傳統,以胸針、項鏈、耳墜等全新形態走進日常生活。 創新源於一個樸素而真摯的願望——讓世界看見中國之美。邢書解釋,傳統華服展示往往需要模特和特定場地,加上真絲面料易皺、不便攜帶,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傳播。而盤扣飾品恰好化解了困局,「這些小巧而精美的盤扣飾品,成了一張張『流動的文化名片』,讓更多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。」 在創新過程中,邢書始終注重將天津地域文化融入設計中。無論是靈感源自「天津之眼」的摩天輪造型盤扣,還是融合當地壽桃文化的「福壽三多」主題系列......每一件作品都在無聲地講述著獨具特色的天津故事。 記者在展區還發現,盤扣推出了熊貓、櫻花等造型,讓中國文化以更親切的方式走向世界。邢書強調,傳統工藝不僅要創新,更要讓創新紮根於文化土壤。她希望,哪怕外國友人無法完全理解華服文化,但通過這些精美的盤扣飾品,也能感受到中國工藝的溫度和美好寓意。 這樣的創新在天津並非個例。老字號「津藥達仁堂」亦嘗試讓傳統中醫藥煥發時尚活力。在其健康生活館,消費者不但可以一嚐紫珠潤元貝果、茯苓玫瑰司康等融入草本理念的烘焙食品,也可以體驗桂花芡實拿鐵、烏梅山楂冷萃等創意茶飲。這些創新產品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對「輕養生」的追求,也令中醫藥文化悄然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。 與此同時,楊柳青年畫亦不再局限當「過年的畫」,而是將經典年畫元素融入團扇、裝飾畫等文創產品,成為「生活裡的畫」;泥人張不但通過科技手段,在礦物質顏料中加入新材料,讓色彩穩定性更好,更大膽將3D列印技術應用到彩塑作品的保護和陳列中,為泥塑優開啟數位化創作的新紀元。 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,正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核心,讓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中,繼續綻放耀眼的光芒,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、本土與國際的文化紐帶。